沐鸣官方网站,沐鸣平台

| EN
002303
分时 日线 周线 月线

资本暗战AR:这蛋糕比VR大3倍 需等5年才“出炉”(摘自每日经济新闻)

字体:

4月24日晚,2016年汉诺威工业博览会拉开帷幕。博览会上展示的百余项工业4.0的实际应用中,德国总理默克尔、美国总统奥巴马体验了一把VR(虚拟现实)眼镜。随着VR消费级产品的不断问世,2016年可以说是“VR元年”,但这个“元年”并不包括AR(增强现实)。相反,VR、AR虽并蒂花开,但AR更像活在VR的光环之下,技术壁垒加上产业隔阂,AR还停留在概念视频的阶段。

多位业内人士认为,如果说VR是下一个时代的PC,那么AR就是下一个时代的mobiles。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调查发现,VR的火,是表面的虚火,AR才是巨头争抢的重点领域,资本之间更是暗流涌动。

随着 Oculus rift、SONY PSVR、HTC VIVE三大消费级产品陆续推向市场,2016年被称作“VR元年”。当逛商场遇到VR体验区,199元包邮就能买回VR眼镜时,有多少人还记得曾在市场上昙花一现的AR眼镜?

那么,技术开发更早的AR是否真被冷落了?非也!有投资银行预测,AR未来市场规模将达到1200亿美元,是VR的4倍,且近日谷歌、微软、苹果等巨头都纷纷宣布,AR将是公司长期战略的一部分。

但这巨大市场背后,却是“还需5~10年的技术酝酿”和无消费者买单的残酷现实。“AR承载的是对未来生活的一种畅想,估值很高,技术门槛也很高。”多位从业者在采访中告诉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,B端市场是众多AR从业者瞄准的方向,“目前,AR在企业端需求较大,消费级爆发还有很长的路要走”。

巨头暗中争抢AR市场

2016年,VR/AR绝对是热词之一,与之相关的创投活动遍地开花。3月底,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在西部地区参加了一场规模盛大的VR/AR论坛,8位嘉宾演讲中,只有一位的演讲主题涉及AR。看起来“VR/AR”这个搭配更像是个偏义复词,AR活在了VR的光环之下。

正当外界以为AR被淡忘时,嗅觉灵敏的资本却在AR领域暗中较劲。谷歌、微软、苹果、Facebook等IT与互联网科技巨头近日纷纷表示,AR是公司长期战略的一部分。

以谷歌为例,即使VR纸盒子(Cardboard)今年1月销量已破500万台,在AR产品上受过挫的谷歌,仍丝毫不减对后者的热情。近日其高管私下甚至喊出“让Facebook做VR去吧,AR才是终极目标”的口号。

就在4月中旬Facebook F8大会上,扎克伯格也不甘示弱地表示,AR眼镜同样也是Facebook未来10年的努力方向。

事实上,科技巨头默默耕耘的是一块比VR更大的市场。去年,投行DigiCapital预测,到2020年全球AR与VR市场规模将达到1500亿美元,其中VR300亿美元,AR则是VR的4倍,将达到1200亿美元。

从技术上讲,AR技术的起步时间远远早于VR。广东广和律师事务所律师熊代琨和王峰检索全球专利布局发现,AR技术的专利申请早在1995年就已出现,到2009年AR技术的专利申请量都一直处于比较平稳的发展状态,但到了2010年全球AR专利申请量突飞猛进,有589件。相较而言,VR专利申请呈井喷式增长却发生在5年之后的2015年。

“AR技术领域排名前列的申请人,均是通信行业的巨头公司。”上述两位律师告诉记者,“微软高居榜首,三星、索尼、高通紧随其后,大型通信如诺基亚、西门子、韩国电子通信研究院也是榜上有名。”

AR仍需5至10年技术积累

据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不完全统计,在A股市场相关概念股中,与AR有关的投资布局更侧重底层技术,且所投项目适用范围大多不限于AR。其中,GQY视讯(300067,SZ)就投资了美国三大AR眼镜商之一的Meta,占股比例为3.617%。

AR这块蛋糕如此诱人,但为何国内资本又非常谨慎?深圳一家做AR/VR镜片的厂商负责人告诉记者,从硬件和技术上来说,一个VR眼镜的技术含量是傻瓜相机级,而做AR硬件就是单反相机的难度,“VR的门槛是8.6元,一个纸盒加两个镜片;做AR,没有足够本事是做不下来的。”

全球信息技术研究和顾问公司Gartner研究同样显示,VR处于大规模应用前夕,进入了市场化、商业化应用的上升期。相比之下,AR仍需5~10年的技术酝酿,才能成为主流。

不同于VR的纯虚拟环境,AR是基于现实增强的,理想状态是看到现实的东西,弹出相应的信息。“无论是个性化还是标准化的信息,都需要海量级的云端数据存储才能实现。”成都理想境界科技有限公司产品经理李学良告诉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,海量的数据支持是第一个门槛。

据了解,在全国AR技术主要申请人排名中,成都理想境界科技有限公司的专利申请量排名前十。但李学良透露,目前公司能实现的AR行业解决方案仅限于单独的数据库支持。

处理上述海量数据,把需要叠加在现实中的数据实时渲染出来,需要非常高的运算能力。李学良介绍,目前的运算还是基于PC端、云端运算后再传送到终端,一些简单的运算任务开始在手机端实现。

数据传送也是一大门槛。“想要达到理想的AR效果,对网络要求也很高。”李学良说,“必须有5G甚至6G的传输网络,才能实现实时交互。”

所以,即使AR技术研发起步早,但要想走入消费市场,其技术还需要迈过好几道门槛,而且是全球性难题。

要爆发先找到合适应用场景

技术仍待沉淀、消费级市场难觅踪影的AR,在企业端结束了“隐身”模式。

“AR可以有效呈现产品、物品和场地信息,可以在市场营销、产品推广和介绍上满足更多企业的需求。”国内知名VR平台87870首席执行官Andrew D。 Kim对《每日经济新闻》记者表示。

李学良亦深切体会到“现在企业端还是有些爆发”,已经有企业意识到了AR的潜力。李学良所在公司的AR设备还在研发阶段,但AR的相关应用内容及数据支持,借助手机、平板电脑等设备,已能在广告、传媒行业有所商用。

通过接触零星的AR企业端使用案例,国内AR行业资深观察者、AR in China CEO张明军发现,AR在B端市场虽然有应用,但也没有VR在消费市场那样火爆。除了本身的技术掣肘外,产业链也没有打通。

据张明军了解,虽然有的AR团队具备技术实力,有的在探索商业模式,但“包括海外比较知名的AR企业,都缺乏把技术与市场需求对接的能力”。一句话,AR从业者没能找到合适的场景和客户,并根据市场需求打磨产品和技术。

反观产业链的下游,各行各业也不清楚AR能带来怎样的作用和效果。张明军发现,有需求的市场不知道AR的研发进展,也不知道去哪儿找到合适的AR方案供应商,“AR并没有充分体现和实现自身应有的价值,围绕产业的生态、人才自然伸不开手脚。”

业内人士认为,未来AR技术突破瓶颈、产业链逐渐打通后,AR无论在B端还是C端的爆发,都需要找到最适合的应用场景和消费市场。

         Andrew D Kim表示,VR之所以迅速崛起,是因为VR在消费市场找到了定位和目标。如果AR技术没有提供有效的解决方案,没有找到最合适的应用环境,也只能是暂时的噱头。



aileite100.com (点击发送)
  • 沐鸣官方网站集团现有子公司40余家,主要分布于:
  • 中国大陆 . 中国台湾 . 中国香港 . 美国
  • 股票代码 : 002303
沐鸣官方网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
0755-29751666
深圳市光明区新陂头村沐鸣官方网站厂区A栋 沐鸣官方网站集团成员企业>> 粤ICP备98908096号
沐鸣官方网站